首页    卫勤理论    浅谈美陆军卫勤力量编制与战时运用

浅谈美陆军卫勤力量编制与战时运用

创建时间:2024-08-28


——【美国陆军一般情况】——


美军现役部队分为陆军、空军和海军3个军种(海军陆战队隶属海军)。陆军总额为47.78万,陆军部部长与陆军参谋长不直接指挥部队,实际最高指挥官为各地区联合司令部的司令官。陆军部部长职责是制定陆军战略建设与发展计划;陆军参谋长职责是制定战斗策略。陆军体制编制情况如下。

 ☆ 集团军群(Army Group)  ☆ 


集团军群是美军在战时才设立的合成军团,平时不设这一级部队。战时设立的数量根据战区作战任务、作战范围而定。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组建过3个集团军群,在欧洲作战的第12集团军群编有4个集团军。


☆ 集团军(FieId Army)☆ 


集团军是美军实施战役作战的基本军团,其编制不固定,一般统管2-3个军,9~15个师以及战斗支援和勤务支援部队,是美军陆军中负有战斗、支援、后勤保障职责的最大独立单位,无固定编制,其编成根据战时作战任务及可能使用的兵力而定,最高指挥官军衔为上将。


☆ 军(Corps) ☆


军是基本的战役军团,又是最高的战术单位,用于执行重大的战役和战术任务。由于任务的不同,军可由不同数量和种类的师以及其他战斗、战斗支援和战斗勤务支援部队编组而成,最高指挥官军衔为中将。美国目前有军司令部3个。美军从1979年至1986年对军的编制进行了改革,改编后的军称“86年军”,大大提高了现代条件下的作战能力。第1军司令部将由华盛顿刘易斯一麦科德联合基地迁往日本,部署在太平洋战区,为太平洋战区的战役指挥所;第3军司令部部署在中央战区,作为中央战区的战役指挥所,作为能在全球任何地区迅速完成部署的快速反应部队;第18空降军被定为全球机动军,司令部部署在美国本土。


☆师(Division) ☆


师是美军陆军诸兵种合成军队的基本战术兵团,具有独立作战能力和持续作战能力。美军陆军编有机械化步兵师、装甲师、空降师、轻型步兵师。陆军师编制是1916年国会正式通过确定的,初建时曾采用3旅9团制,后改为2旅4团制(俗称平方制)。为适应机动作战需要,1941年改为3团制结构(俗称三角制)。1956年至1957年实行过5群制编制,即每师辖5个战斗群,每群辖4个连,美军认为这种改革更能适应核战争条件下作战需要。但到1962年又将5群制师改编为3旅制师。师属的3个旅部都是战术指挥机构,平时不辖部队,战时根据情况和任务配属一定数量的战斗营及必要的战斗支援小队,每旅通常辖2~5个营。

80年代中期美国陆军完成了对师的编制改革。新型师的编制有许多优点:主要是提高了针对性,可适合各种任务的需要;反坦克火力和防空火力得到大幅度加强;陆军轻型化得到不同程度提高,轻型陆军师的人数与原步兵师相比减少近7 000人;陆军航空兵部队有了进一步发展;增加了连战斗队和兵种武器互相配合,提高战斗力;便于指挥官机断处置情况,灵活指挥。最高指挥官军衔为少将。该级建制内包括卫生营(Medical Battalion)为本级提供卫勤保障。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军宣布“基于海湾战争的经验”,要将陆军部队进行改编,要裁撤掉军和师两级部队,将部队保持在集团军一旅一营的编制方式中。然而这一计划还未实施,美军又研究出适合未来作战的新编制。1999年10月,美国陆军提出转型蓝图,开始了更为灵活的模块化改编,将美陆军的基本作战单位从传统的师转变为旅。


☆旅(Brigade) 


旅是战术指挥机构,步兵旅平时设司令部,战时根据情况和任务配属一定数量的战斗营及必要的战斗支援队,每旅通常辖2~5个营。从2003年开始,美军依据“斯特赖克”旅战斗队编制的成功经验,对10个现役师所属的旅进行模块化改编。将原先各类标准化(相对模块化而言)的旅级规模作战部队,合并为现在的3种基本旅战斗队(即重型旅战斗队、步兵旅战斗队、“斯特赖克”旅战斗队)。最高指挥官军衔为上校。战时营所属的战斗勤务支援部队中包括1支卫生排,展开营救护站(Bmtalion Aid Station),航空旅5个(1个为集团军直属,3个为军直属,1个为训练旅)。



☆营(Battalion)☆


步兵营规模从200~700人,空降步兵营人员较多。骑兵一般为中队。





——【陆军卫勤力量编制情况】——


卫生旅(MedicaI Brigade)   



卫生旅与物资管理中心、弹药大队和混编运输大队隶属于军支援司令部。以第44卫生旅为例,第44卫生旅基地位于北卡莱罗纳州的胡德堡,提供平时医疗保健和战时卫勤保障。该旅司令员为上校,下设旅部连,第14战斗支援医院,第28战斗支援医院(包括第240医疗队,第274医疗队,第541医疗队,第759医疗队),第86战斗支援医院,第261多功能卫生营,第248军队卫生连,第257牙医连,第1区域医学检验室,第9区域医学检验室等单位。


战斗支援医院(Combat Support Hospital)  

以第28战斗支援医院为例,编制500~600人,隶属于第44卫生旅。主要装备为可部署医疗系统(类似于我军医疗帐篷或医疗方舱系统),按照第三级救治范围实施救治。展开296张床位,其中96张为重症监护床位。战时该医院可以拆分为数支小分队,每支小分队可以配属或加强至前线单独执行救治任务。平时,该医院主要保障第18空降军与胡德堡军事基地官兵,但不包括住院治疗。编制500~600名卫生人员中30名为军医,其他为卫生员和护理员。平时,医院仅有少量干部值班管理医院,绝大多数医务人员在地方医院或军队固定医院参与医疗工作。需要执行任务时,下达预先号令后,集中在外工作的医务人员,回医院参加军事任务。战斗支援医院有自己独立的指挥、管理与后勤系统。该医院下设1个司令部、2支医疗连、4支前沿外科手术队、1支医疗保障连等单位。

移动外科医院(Mobile Army Surgical Hospital)  

移动陆军外科医院已于2006年取消。或撤编,或转型为战斗支援医院。


卫生营(Medical BattaIion)    

卫生营隶属于师支援司令部,师支援司令部下设司令部连及物资管理中心,补给运输营,军械修理营,维修连与卫生营。一般卫生营编制365人。师级卫勤保障由师卫生营负责,在师支援地域和旅支援地域内实施。其主要任务是治疗96 h内可以归建的伤病员和后送下属部(分)队的重伤病员。师编有军医主任,负责全师卫勤工作。师军医生任及其参谋人员编在卫生营的序列内,但通常在师基本指挥所内工作。


卫生连(MedicaI Company)  

卫生连分为两种类型:旅保障营卫生连和区域保障卫生连。其中,旅保障营卫生连隶属于装甲旅、步兵旅和斯瑞克旅战斗队等模块化旅;区域保障卫生连,属于旅以上部队的卫生机构,可对模块化师和军以上行动单元提供卫勤保障,如第44卫生旅下属的卫生连。卫生连和可配属其作业的前沿外科手术队处于美军救治阶梯的第二级,主要承担前沿复苏救治任务。连部负责统一指挥和管理其下属医疗机构的医疗活动。连长为少校,还有2名少校军医。卫生连通常由连部、救治排、后送排、预防医学分队、心理健康分队、旅卫生物资办公室等组成。



卫生排(MedicaI PIatoon)  

卫生排隶属于卫生连,由军医、护理员和卫生员组成。排长为中尉,配备2名上尉军衔的军医。救治排的任务职能是战时展开营救护站;将伤病员从受伤地点或容留地点后送至营救护站;在营级部队中监督和指导卫生工作。救治排由排部、1个救治分队和1个地区支援分队组成。救治排的主要任务是接收伤病员,并根据其病情进行分类、治疗。救治排可以提供小型外科手术、内科学和普通牙科医学治疗。此外,它也提供基本的诊断学和放射学检测,以及患者容留服务。医疗后送排的任务职能是对伤病员进行紧急救治、分类安置和分流;向伤病员提供必要的卫生补给品和生活补给品。精神卫生科主要为伤病员提供战场心理疏导等服务。




——【美国陆军战时分级救治阶梯设置】——


战役级卫勤保障 

战区陆军一级的卫勤保障,由战区陆军司令员负责。战区陆军军医主任是战区陆军司令官的专业参谋,负责整个战区陆军部队卫勤保障的计划、协调和方针的制定。战区陆军卫生司令部负责组织实施战区后勤地幅内的所有卫勤保障勤务。卫生司令部所属卫勤部(分)队的数量和类型依被保障部队的数量、作战行动的类型和战区伤病员的后送方针而定。



军级卫勤保障

军的卫勤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各种救治能力,其保障任务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是尽量接替师级卫勤保障的职责,使师卫勤分队保持快速机动的能力;二是向所在军地带内作战的部队提供全部和直接卫勤保障。为此,军卫生旅通常为每个师配备1个机动外科医院、1个战斗支援医院和2个后送医院,主要利用空中运输工具从分队级和师级卫勤机构后送伤病员,还负责军后方地域卫勤机构和空军机动空中后送中转站之间的伤病员运送。

师级卫勤保障

        师级卫勤保障由师卫生营负责,在师支援地域和旅支实施。其主要任务是治疗96 h内可以治愈归队的伤病员和后送下属部(分)队的重伤病员。师编有军医主任,全权负责全师卫勤工作的管理监督。师军医主任及其参谋人员编在卫生营的序列内,但通常在师指挥所内工作。师卫生营及其所属卫生支援连通常配置在师支援地域内。



分队级卫勤保障

分队级卫勤供障由卫生排或卫生分排担任。每个战斗营和担任战斗支援任务的营级分队均编有1个卫生排或卫生分排。平时,分队级卫生分队开设一个诊疗所对所属单位的官兵实施保健和医疗,进行专业训练,并对非卫生人员进行急救、野战卫生、伤病员后送和个人卫生等方面的教育训练。战时,开设营救护站,向营的机动分队提供卫生兵、救护车,从伤病员发生现场或预定收集点向营救护站后送伤病员,监督和指导本分队地域内的卫勤活动。营救护站通常具有快速转移的能力,因此它不配备留治和给伤病员供给的人员和设备,给伤病员作紧急(初步)处理后即尽快把伤病员后送上级卫生机构。营救护站只抢救那些轻伤,能够迅速归队的伤病员。无建制内卫生人员的师属分队,如旅部与旅部连,通信营,师支援司令部机关,宪兵连,核生化连和电子战睛报营等,均从所在地区内就近的卫生分队获得分队级卫勤保障。


——【美国陆军卫勤保障的特点】——


卫生动员高效有序

美国在卫在动员方面具有强大的制度和法规保障,战时一旦爆发,可在较短时间内统筹军队和地方的医疗资源,迅速进行组织和投送。美军在海湾战争开战前拟定的卫勤保障计划中预计将有35 000名伤员和10 000人死亡,其军医数从平时的13 226人增加到16 000名。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在国内动员了25 000个床位,为了收治各类烧伤伤员特别是化学伤,对全美的烧伤床位进行动员将全国的烧伤床位扩展近3倍左右。

机动卫勤力量模块化

美国机动分队组建机制完备,以模块化的方式形成规模适中、独立生存能力强的保障单元。并为卫勤分队配备了先进的机动装备如:战场前线的M996、M997野战救护车、机动手术车、UH一60Q救护直升机等,提高了分队的机动性和战场生存能力。陆军前沿外科手术队(FST)编制有20人,每队由10名军医和10名卫生员,其中有3名普外科医生、1名骨科医生,麻醉师、护士和卫生员若干。FST可被配到作战前线快速展开,为伤员进行紧急手术,一般只携带在72 h内施行30次急救手术的医疗器械,后勤保障依靠其他单位。战斗支援医院采用制式的集装箱模块化集成,在集装箱制式模块中展开主要科室,提高医院的机动性,缩短了展开时间。陆军卫生部及其直属机构组织了10个不同专业(创伤急救、核生化、应激处理、卫勤指挥、牧师服务、疾病监测、烧伤救治、兽医学、卫生系统、航空医学隔离)的快速反应医疗增援小组,各小组成员可以是现役军人、文职人员或合同制人员,成员编组和装备配置按任务灵活组织。接到通知后12 h离开原单位,2 h内整装待发。

医疗后送阶梯立体化

美军战时医疗后送任务按照作战部署划分为部队、战区和战区间三个层次,救治范围包括现场急救、早期复苏治疗和战区住院治疗、途中治疗和战区外治疗。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伤员的医疗后送并非严格按照逐级后送,多采用越级后送,伤员在营救护站可以直接后送至战斗支援医院,经过进一步治疗后空运至野战医院或者直接送出战区结束后治疗。美军在海湾战争中形成了交完完善的立体后送阶梯,美军首先从士兵中培训了大批的战地救护人员,平均10名士兵中就有1名战地救护人员。伤员在战场上经救生员紧急救护后,有数辆装甲车组成的机动野战医院30 min施行手术,营救护站也可将伤员送至离战场只有1 km左右的机动野战外科医院,还可以将伤员送到至5 km处的战地医院。伤员经空运后送至在德国设立的野战医院,或由直升机撤至跟家安全、设备齐全的后方医院或者海上医院船作进一步治疗后空运回美国本土。

卫勤保障信息化

主要体现在卫勤指挥信息化和卫生装备信息化。美军形成了指挥、控制、通讯、情报和侦查一体化的C4ISR系统,使各个作战平台的人员及时交换作战信息。美军在野战卫生单位装备了“作战区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伤病员统计和报告系统、战区卫生装备保养信息系统、血液制品管理信息系统、野战远程医疗信息系统等。美军实现了“从战场到美国及驻世界各地医疗机构间的医疗信息无缝传递”。美军卫生装备通过模块化设计,提高了野战卫生装备的灵活性和机动性。美军在伊拉克战场中使用了单兵医疗信息卡、单兵生理监测器系统、伤员救护医疗信息系统,是在了伤员信息在各级救治机构的快速传递,提高了救治精准性。

(原文发表于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投稿点这里

入伙点这里



您可能喜欢:

快,关注这个公众号,一起涨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