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海上舰船遇袭后伤员战术战伤救治研究(一)


译者按:


海上伤员战术战伤救治想定

一、前言

二、背景


-如今战伤救治中提到的“损伤控制”(Damage Control)源于海军舰艇的损管控制。对受损舰艇开展损管控制是海上行动的首要任务。与舰艇损管控制理念相同,对于损伤控制来说并非倾尽所有的救治就是最佳的策略,无论是在岸上还是在海上都是如此。当舰艇遇到敌方袭击或触雷导致损毁有沉船的危险时,控制火势及漏水是舰员最重要的工作。

-当舰上损管控制队在灭火及控制漏水时,舰员就在合适时间地点实施自救互救。同时,经过训练的担架员转运伤员至指定的救治区域,在那里舰上看护兵将进行检伤分类和救治。舰上损管控制助理负责协调全舰的损管控制和担架员运送伤员的安全路线。因此,当舰艇自身受到威胁时,检伤分类和伤员救治会和损管控制同步进行。有时,舰艇损管控制还会导致额外的伤员,还会出现在标准TCCC课程中并未涵盖的处置情况。

-小型战斗舰艇-后文中想定的场景-如“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上仅由独立看护兵担任医务部门负责人。一般还配有2名初级看护兵。编制舰员人数350人左右。在袭击中有可能出现医务人员均牺牲的情况。

-水面舰艇配的独立看护兵需要在圣迭戈水面舰艇医学院完成为期12个月的培训课程。培训期间,独立看护兵学员将会学习解剖学与生理学、检体诊断、临床检验、药学、核生化医学、预防医学、供应保障、食品卫生、药物滥用、医务部门职责、医学诊断和治疗、媒介物防控、海军及舰艇组织构架、急症(牙科急症)的处置、海军职业安全和卫生、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战术战伤救治(TCCC)、维修器材管理(3M)、潜水医学等课程,并获得初级生命支持教员证书并获得国家医疗保健服务个体注册号。毕业后获得人员类别编码HM-8425/8494。

-在火灾及漏水的舱室内将伤员转运至收容点难度很大。舰艇上会遇到与岸上不同的问题,如需要垂直运送伤员。受伤及无意识伤员需要通过狭窄的舷梯运出。所有海军舰员都需要通过舰艇损管控制和批量伤员救治考核。

-海军作战舰艇有时是独立执行任务,可能附近没有伤员接收救治舰。通常,只有伤员接收救治舰上才配有外科手术队。

-将伤员从遇袭舰艇上转运到伤员接收救治舰上可能因为航空等原因出现延迟。其他舰对舰伤员转运影响因素还包括恶劣天气、高海况及敌方舰艇干扰等。
三、舰艇遇袭场景(演练想定)

——一艘导弹驱逐舰遭遇一发导弹袭击后,第二发导弹未击中目标,但造成了水下爆炸。

1.基本情况

2.救治情况

3.其他信息

4.MH-60S直升机作为舰对舰伤员后送平台

END

未完待续···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