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军队战伤救治展望——美军战伤救治技术发展研讨会纪要(一)
策划 | 卫勤小组

卫勤小组:

第一天主题:战伤救治的关键要素、相关系统及未来作战环境
1.战术战伤救治概述(包括受伤点救治)。在战术战伤救治(TCCC)中,87%的战斗死亡发生在伤员到达军队医疗救治机构之前,其中24%的死亡是可以预防的。大多数可预防的死亡是由出血引起的,其次是气道阻塞。目前的TCCC指南已经升级到包括更多有益的救治方案,但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可以在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监管与督促下,由作战一线指挥官负责组织开展TCCC战备系统训练。一线作战指挥官应该负责确保下属部队充分开展战备训练并筹措相关装备,负责记录战术战伤救治相关数据。此外,尚有一些技术正在研究中,未来可以改进TCCC救治效果,包括减缓或阻止躯干出血的技术,以及研发可以向一线部队供应的接近全血容量且耐储存的液体。
2.连续救治。美国三军联合医科大学的专家指出,在最近的军事行动中,伤员从负伤点后送至可获得确定性治疗的机构通常需要24至72小时(见下图)。轻型、模块化、机动化且可提供生命支持技术的医疗救治力量将延伸至战场一线。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过分强调“黄金一小时”可能会限制伤员在不同时间点或救治机构获得更优的治疗。当前,在伤员负伤后,均关注如何快速将其送至最近的救治机构,而并未考虑在途中救治中采取更好的救治措施与手段。例如,很多维持生命的干预技术可以在连续救治中开展,而不用让伤员仅仅只等待手术治疗,同时增加了死亡的风险。通过量化数据开展伤员救治决策目前缺乏相关数据支撑,目前在战术区收集伤员及救治相关信息并未得到一线作战指挥人员的重视。应尽快针对伤情采取损伤控制措施,并在救治与后送途中连续2-12小时提供途中救治,连续采集、存储及发送伤员相关数据,研究分析相关数据指导战伤救治技术及操作的优化,继续支持联合创伤登记系统的研发与升级,考虑打破当前的医疗卫生装备采购模式,避免产生运用当前卫生装备实践未来医疗技术的情况。
3.降低死亡率。德克萨斯大学的专家通过分析联合创伤系统(Joint Trauma System ,JTS)及相关研究报告(A National Trauma Care System: Integrating Military and Civilian Trauma Systems to Achieve Zero PreventableDeaths After Injury)发现,JTS在“失踪后死亡(missing dead)”方面是个盲点。死亡率分析是现代战伤救治系统研究的基石。延长大出血伤员从受伤点到医疗救治机构的存活时间,相关手段包括止血带、交界性出血控制、体内止血、冻干血浆、新疗法和氨甲环酸的使用。
4.联合创伤系统概述。来自国防卫生局的研究人员介绍了联合创伤系统(Joint Trauma System,JTS)并分析了当前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JTS是政策、培训和医疗信息的集合,其设立的目的是确保每个受伤的军人都有最佳的生存机会和最大的功能恢复潜力。JTS的目标是作为所有创伤救治的参考与指南,建立救治标准,并协调研究向实践的过渡。目前存在问题有:国防部(DoD)资源紧张,军队难以获得和留住熟练的创伤临床医生、手术和医疗后送团队。解决方案包括:为研究提供全额资金,促进更好的军民合作关系,增加更多的创伤和重症救治专业团队,增加各军种中的创伤团队专家。其他需要改进的领域包括:建立无缝衔接的创伤救治系统;标准化伤员数据收集和救治效果改进,通过纳入质量控制/确证机制;并继续致力于挽救可预防的死亡。
5.未来烧伤救治。陆军外科研究所的专家介绍了烧伤救治的研究进展,指出烧伤使大约5%至10%的战伤救治复杂化,并且未来军事冲突中烧伤人数可能会增加。研究人员提出了烧伤救治的三个阶段,即紧急阶段(immediate)、危急阶段(critical)和康复阶段(rehabilitation)。目前烧伤治疗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血浆的使用、复苏、感染诊断(这是烧伤伤员死亡的主要原因)、大面积烧伤和疼痛。建议的解决方案包括使用感染早期检测技术和开发更快速的皮肤培养技术,如双层(真皮、表皮)培养皮肤移植,以及促进伤口愈合的药物。
6.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得克萨斯大学的研究人员介绍了关于失血性休克的研究。首先需要确定伤员是否处于休克状态。目前院前血液制品用于复苏,降低了因出血而死亡的风险。向农村地区或严峻环境供应全血、血浆、血小板和冻干血浆能够挽救生命。研究人员提出,美国军方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这些血液制品的使用。圣安东尼奥地区基本上建立了一个类似军队院前的血液保障计划,供地方创伤患者民用,同时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完善和研究血液制品的供应与使用,并有可能成为在未来冲突中如何最好地实施血液保障的试验场所与机构。
7.战伤评分系统(Military Combat Injury Scale (MCIS) Military Combat Injury Scale ,MCIS)与军事失能量表(Military Functional Incapacity Scale ,MFIS)的开发。MCIS是在军事作战背景下的伤情编码,MFIS则对伤情编码做出了战术相关的释义,这套系统能够使伤员救治与后送决策更为客观。这两个系统的开发是因为现有的伤情分级无法对战伤进行科学编码。MCIS共有5级,是由一个多军种专家小组开发的。该模型为轻度和中度损伤指定了一个即时战术功能能力量表(MFIS)。MCIS严重程度1级为轻微,2级为中度(可能影响到射击、移动或交流的能力),3级为严重,伤员应在6小时内到医疗机构接受治疗。MFIS分级的类型相似(例如,MFIS 2级为“受伤:军事能力不全;可能有助于执行维持性任务”,而MFIS 3级是“丧失执行任务的能力”)。MCIS是一个医学上有效的、普适性较强的简单的工具,可供工程师、数据建模研究人员和其他相关医学研究人员和人员使用。
8. 远程和多域战场环境下的虚拟和自动化救治系统。来自美国陆军医学研究与发展司令部(USAMRDC)的研究人员介绍了关于使用虚拟系统支持远程医疗保障行动的研究。虚拟健康(VH)是一个广泛的学科,除了医疗机器人和自动化医疗救治系统(medical robotics and autonomous systems,MED-RAS)之外,还包括传统的远程医疗和远程保健概念以及人工智能(AI)。当前VH和MED-RAS的研究重点是针对未来多领域作战中战伤救治的解决方案。作战部队将分散在遥远的距离和不同的地形上,后送延时,增加对延时救护的需求。自主伤员救治系统可以在未来得到应用,如下图所示。建议优先研究智能医疗辅助决策支持、有人和无人伤员收集系统、机器人感知和远程机器人手术等。
9. 未来作战环境——差距、需求和机遇。来自美国陆军训练和条令司令部研究人员介绍了现代战争不断变化的特点,其中包括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多域作战冲突、区域叛乱、军事实力近似相当或相当的作战、新型武器(激光、轨道炮、先进能量学)以及网络和空间冲突。与最近的反叛乱冲突相比,所涉及的规模、致命性和范围将更大,导致能够获得必要救治的时间大幅拖延,并且很可能会在陆地和海上经历大规模伤亡。

未完待续···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